日本无差别杀人事件为何这么多?
时间:1747826116395

▮2024年起全球上映的藤本树作品《蓦然回首》中出现以京都动画纵火案为原型的情节。图:豆瓣电影

(本报记者 司平)4月以来,日本发生多起针对学生的无差别(随机)伤人事件,引发关注。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无差别杀人”这类词汇仿佛是日本的专属,东京地铁沙林事件有着不输9.11事件的知名度。日本的无差别杀伤为何多?或者说,这个现象如何成为了日本的标签?

什么是无差别杀人?

4月以来的这些案件动机不一,受害者无一例外都是当地学生。4月14日,日本琦玉县一名15岁女高中生在放学途中被持刀杀害,嫌疑人自称“社会底边人”,但拒绝透露具体作案动机。日本警方怀疑他专门瞄准难以反抗的女学生进行攻击。

5月1日,大阪西成区,一名无业男子开车冲撞多名小学生,导致7人受伤,其中1人重伤。嫌疑人刚开始称“厌倦了一切”;后来又称“讨厌那些不用付出也能过得很好的人”。

5月7日,东京地铁南北线东大前站,一名20岁的大学生被素不相识的人砍伤。嫌疑人供述称,儿时被母亲逼迫学习,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选在东京大学附近砍人,是要向“以考上名校为荣的整个社会价值观”发起挑战。

众所周知,无差别杀伤行为最显著的特征,是行凶者和被害者之间素不相识。也就是说,行凶者并非没有所谓的原因或目的,只是这种原因或目的未必站得住脚,与他们发起攻击的对象之间也没有必然联系。

日本警察厅统计显示,近年,日本的故意杀人事件为每年265-334件,平均每10万人中0.23起,低于韩国和大多欧美国家。其中,无差别杀伤的认知数量在2000年至2023年的24年间为平均每年6.6件,最少时一年3件;最多是2008年,多达14件。

大案发生在日本,总令人震惊

那么,日本的无差别杀伤事件多不多?这个问题其实无法回答。因为日本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基本没有针对无差别杀伤行为的统计,甚至没有建立成熟的无差别杀伤的概念,就也无从比较。

在美国,有针对“大规模枪击事件”的统计。根据美国广播公司ABC,美国近年来枪击事件数量为2021年690起,2022年645起,2023年627起。这其中必然有一些是寻仇,也有一些是“无差别”的形式,但具体比例多少不得而知。

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很难判断日本的日本无差别杀伤多还是少。只是有一点可以确定,每当说起无差别杀人,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日本,似乎日本正是这种犯罪形式的代表国家。

这并不是错觉。21世纪以来,日本每隔几年就会发生一起震惊全球的无差别杀人大案。从2001年的大阪池田小学事件,2008年的秋叶原事件,2016年相模原护理中心事件,2019年的京都动画纵火事件,到2021年大阪北新地大楼纵火事件,遇难人数均多达数十人,强烈颠覆着人们对这个国家的治安印象。

在发达国家中,人们通常对枪支合法化国家的治安状况不抱期待。例如,外界大多认可美国的经济活力和科技文化水平,但很难觉得这个国家十分“安全”。然而,日本并非枪支国家,而且在通常印象中,这里治安良好,社会秩序化高,暴力犯罪率低。丝毫不用奇怪为何日本每有大案,总能尤其让人感到冲击。无差别杀伤通常以弱小无辜者为对象,更显得性质恶劣。

作为文化的“无差别杀人事件”

提及无差别杀人总联想到日本,还有一个重要背景,是日本将这类事件主动问题化,甚至发展为一种文化。除了警察厅的统计,日本媒体经常报导,学界经常讨论,流行文化中也经常出现。

日本有不少讨论无差别杀人的书籍,它们并非学术书,而是写得通俗易懂,一般读者也能看。日本还有许多以真实发生的无差别杀人事件为背景的影视作品,如电影巨匠黑泽清的《地狱保安》(1992),登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葛城事件》(2016),中国内地首日票房2000万的动画电影《蓦然回首》(2024),都在反复回忆着曾经发生在日本的这些悲剧,一面消化创伤,一面也提醒下一代不要忘记。

日本为何热衷探讨于无差别杀伤事件?这或许是因为它触动了日本最核心的神经:一个井井有条的社会可能付出何种代价。日本以集体主义和高度的同质化著称,留给所谓内在个人情绪和欲望的空间相对狭小。当个体因挫折和孤立等无法疏解情绪时,可能形成爆炸性的反社会行为。这背后,有许多经济和文化的课题需要反思。

前段时间,“无敌之人”一词在中文互联网上传开,许多网友都感到它很适合描述那些在随机杀人事件中沦落到社会边缘、因为一无所有,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反而变得无所畏惧的犯罪者。这正是从2008年秋叶原事件中诞生的流行词汇。“无敌之人”是日本社会的典型缩影,但又并不仅限于日本社会。

日本无差别杀伤多不多,我们也不得而知。但从这个现象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读懂这个国家。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