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司平)日本针对外国群体的负面舆论动向引发各方高度关注。近两周中,不断有公共媒体、教育机构、民间团体和个人出面发声,批判对这类议题的恶意炒作,呼吁政府和民众理性思考,切勿陷入排外主义。
这股风潮的直接背景,是7月20日即将到来的2025年参议院选举。选战期间,部分日本在野党试图借助所谓的“外国人问题”收割流量,提升自身关注度。日本自民党政府虽未展现激进态度,却也因担忧舆情不稳,丧失选票,而将民间对外国群体的抱怨几乎照单全收,承诺将“展开调查”,“实施管控”。一时间,外国人在日本换驾照、购房,甚至加入医保的权利,都受到了质疑。
然而,批评指出:这些针对外国人的负面情绪——无论是在日本长期生活工作的外国居民,还是入境游客——绝大多数存在归因偏差,也有一些是彻头彻尾的认知错误。抛开一些宏大的理念不谈,重要的是,这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攻击外国人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好。”7月8日,东京都内一场由8个日本民间团体联合召开的发布会中,律师师冈康子这样对到场媒体说。
她进一步解释:日本物价飞涨,工资跟不上通胀,各项税款上升,一般民众生活质量降低,部分人群买不起房,甚至看不起病,这都是事实。但这不是外国人的责任,而是政策的长期结果。我们已经看到,“美国优先”的口号没有让美国变得更好,“日本优先”也不会。
相关团体发布了一份保护在日外国人权益的紧急声明,8日当天,即获得了266家日本民间团体的支持。
上周末,新媒体8bitNews播出了一档100分钟的特别节目,记者堀润、政治学者神岛大辅与德国的一名媒体制片人集中讨论了如今日本社会关于外国群体的种种谣言和夸张。节目指出,网络平台上绝大多数关于外国人肇事率和犯罪率的数据都“脱离事实”。
6月底,NHK也为7月选战制作了一档辟谣类节目,提醒民众在选举期间切勿被一些显而易见的错误数据影响。其中不少涉及在日外国人的谣言,包括在日群体早已见怪不怪的“日本政府每月向留学生发放15万日元”。这当然是假消息,NHK分析称,如果它有出处,可能是指日本政府的公费资助项目。但如今日本33万留学生,公费生占比2.8%。
另一条是“外国人每年拖欠国民健康保险费用4000亿日元”。数据由日本维新会知名排外议员炮制,在社交媒体上点击超150万(现已删除),但从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看,纯属谣言。
不仅如此,数据还显示,外国人对日本医保的使用金额比例偏低。如今外国人在日本人口中占比约3.0%,对医保的使用仅占总使用金额的1.39%。这也不难理解,因为日本的外国居民大多是学生和上班族,年龄层显著偏低,就医率和大病保险使用率自然也低。
日本
同一时期,
对此,日本各大学与政府之间没有发展出如今
民间的抗议则更加直接。相关规定发布当天夜间,东京大学校园内就竖起了宣传板,为留学生群体发声。几所顶尖大学多名教授发起日英双语的抗议书,要求日本文部科学省撤回决定。截至发稿时,倡议书在网络上得到了超过5000个实名赞同。
在区域集团化的今天,既然炒作“外国人问题”正在成为日本乃至许多国家政客的选战工具,人们也不禁要问:这是否意味着支持排外主义的选民越来越多?对“外国人问题”,各国民众究竟怎么看?
从现有数据看,有两个事实值得我们客观认识。
首先是这个议题始终离普通民众很遥远,“大多数”依旧在沉默。上周末起,日本各大媒体开始发布针对7月选举的首轮舆论调查。结果显示,日本民众对物价、薪资、社保等民生议题的关注度,远远高于对外交、国家安全以及所谓“外国人问题”的关注度。加之最近米价、关税等问题过于引人瞩目,这类话题的关注比例,较2022年上次选举时甚至有所下降。
在这个意义上,如果我们感到互联网上“排外言论”越来越多,这大多是基于“10%的用户发出了90%的声量”带来的幻觉,并不需要过度悲观。
另一方面,正如许多论者发现的那样,一些日本社会面临的内部问题或综合性问题,正在被解释为纯粹的“外部问题”。对于一些谎言,民众未必希望相信,但不得不相信。“越来越多日本人感到自己被抛弃,变得极度敏感,”信息研究专家伊藤昌亮在相关节目中分析称:“利益的分化也让分配问题越来越难达成共识,人们只能借助最简单的方法来认识现状。”
因此,情况也不是完全乐观。然而我们至少看到,始终有人愿意理性看待问题。甚至可以说,在危机和矛盾积累到一个程度时,越来越多平时没有表态的群体,正在以各种方式尝试发出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