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记录电子化,能否堵住“倒卖漏洞”?
时间:1634895040978
作者:本报特约评论员魏冰

高价化妆品重复购买十几次,“爆买”奢侈品不手软,3个月内免税消费1亿多日元……多年来,这些看起来极不寻常的免税店“爆买”现象备受日本官方关注。从今年10月开始,日本免税纪录电子化全面上线——全日本的免税店会将顾客信息和购买记录的电子数据发送至国税厅,由该部门分析累积的电子记录,正式开始调查此类不当行为。

事实上,日本提出免税纪录电子化的初衷是应对访日游客增加,为赴日游客购物退税提供便利。自2003年日本实施“观光立国”国策以来,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日本政府以入境日本后未满6个月的短期停留外国人为对象享受免税政策,近年来免税店已扩大到了5万5000家。

很多人赴日本留学或旅行时都会为家乡亲友购置一些免税品作为伴手礼,但其中也有人走上“代购”之路,日本也因此成了“爆买”的聚集地。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访日游客、留学生以及常住海外的日本人转卖免税品等违法案件,成为日本必须面对的问题。

日本法令允许访日游客免税购买携带出境的特产等商品,但倒卖等以盈利为目的的购物除外。

免税品倒卖问题暴露了相关政策的“漏洞”:此前,日本免税店会将顾客的“购买记录票”订在其护照上,离境时海关会确认商品的数量和记录票。这种退税方式较为浪费时间、还破坏护照美观,让很多人抱怨连连。更重要的是,有人会私自将记录票撕下来丢掉,国税厅仍然难以掌握免税品实际购买情况。

作为改良措施,自2020年4月开始,日本政府逐渐在社会中取消纸质免税记录,推行免税记录电子化,并于今年10月开始全面实行。自本月1日起,没有落实免税电子化程序的店铺将无法进行免税销售。免税记录电子化之后,购买记录与顾客的护照信息将被发送到日本国税厅,并与海关共享。

免税品记录电子化的效果十分显著,极大程度上制约了利用免税漏洞的代购行为。国税厅的数据显示,去年5月到7月期间,一名中国籍男子在大阪的三家百货店数次购买衣服和贵金属,总价值约为1亿4000万日元(约合814万元人民币)。这是日本国税厅将免税品购买记录“电子化”后,首次进行税务调查并做出追缴1400万日元(约81万元人民币)的处罚。

不仅访日外国人,在海外居住的日本人在回国时也具有半年的免税资格。一名从东南亚入境的50多岁日本女性,曾于去年4月在东京都内的百货店购买了约1亿日元的高级手表和化妆品。诸如此类,一年内免税品购买额度超过数千万日元的日本人也有10人左右。

针对此情况,日本政府还有下一步计划。日本预计将在今年冬天施行的税制改革中进行相应调整,严格规范外国留学生和常住海外的日本人的免税条件。该项改革是否能真正杜绝“疯狂倒卖”,对经济社会将产生何种影响,也引发日本各界的广泛关注。

总地来看,免税记录电子化会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日本免税购物从此告别了“海关检查小票”的“手动模式”,进入电子信息联网的“数字化模式”,是划时代的电子化改革。另一方面,在日本实行免税电子化后,免税政策或将收紧。据行业专家分析,之后如若留学生再次大量进行免税品倒卖,将会被锁定信息,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日本留学签证,这也为留学生们的行为规范敲响警钟。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