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如果不注重细节,你的人生有可能停摆
时间:1634537608738 来源:微观日本
作者:栾殿武(图/文)

最近,回中国出差,乘坐从东京到上海的飞机,旁边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一个小孩子,大概是刚在东京旅游度假结束,兴奋地回国。那个孩子一直用ipad玩游戏,嘟嘟嘟,哒哒哒,外放声十分刺耳,前面就是公务舱,周围的乘客也都闭目养神,东航的空姐竟然“熟视无睹”,无人制止,两位家长似乎也司空见惯。

我忍耐了半个小时,觉得这两位家长实在缺乏常识,便按动Call,呼唤空姐,没想到竟然被无视了半个小时,于是我在噪音的煎熬中忍耐了一个小时。两个半小时的航程,一半时间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后来,小孩子玩累了,刚停下来,空姐就来了,我说明了原因,结果也不了了之。

这一家人估计刚刚在东京旅游,不知道乘地铁时是不是也放任孩子这样玩游戏。以前曾经在地铁里见到中国游客毫无顾忌地大声打电话,外放看录像的现象。

回国期间,见到不戴耳机,用手机外放看录像的,听音乐的,打电话的,比比皆是,地铁里,公共汽车上,飞机候机厅里,似乎已经是“新常态”。周围人并不介意,但是这种现象在日本属于打扰周围人的,令人讨厌的行为。



无独有偶,在从合肥飞往上海的飞机上,又遇到一位奇葩的乘客。这位老兄在我的前面,坐错了座位被指出之后,不但不道歉,不去坐自己的位子,还让后来的年轻人换座。

而且,他一直放倒座位靠背,起飞和降落时空姐让他调直座椅靠背,他虽然不情愿地遵从指示,但是空姐刚一走,他马上就放下靠背,反复几次。

虽然这种现象或者个人只是个别的,但是,这种个别人来到日本仍然我行我素,轻者被周围人白眼,败坏中国人的名声,重者有可能引起冲突,打伤甚至打死对方,在日本吃官司。

2018年4月29日晚上12:30左右,东京中央线吉祥寺车站的站台上,两个乘客发生口角,进而引发推搡,导致一方碰到刚刚发车的电车,巨大的冲击力使他跌倒在地,昏迷不醒,被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另一方则被警方以伤害嫌疑逮捕。



送医院救治的男人头骨骨折,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两天后不幸身亡。于是,被逮捕的一方的罪名由伤害升级为伤害致死。瞬间,双方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被突然打断人生,另一个要去监狱为自己的过错赎罪。其实,口角的起因仅仅是一件小事。

据悉,死亡的一方是一个公司的高管,今年65岁,而被逮捕的一方是来自中国的厨师,今年38岁。口角的原因是那位公司高管认为中国的厨师在电车里说话声音太大,双方发生争执之后,下车继续理论,于是发生了悲剧。

东京的电车的确比较安静,很少听到电话铃声四处响起,也很少看到有人在电车里打电话。在日本,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在电车里和电梯里,人员稠密但空间狭窄,大声讲话,会被认为是缺少教养,所以,一般人尽量保持沉默,即使说话,也是低声交谈,如窃窃私语。这是东京这样的大城市的乘车习惯,也是一种文化。



但是,晚上的电车里醉汉们高谈阔论的场面并不稀奇,即使他们影响别人的睡眠,也很少有人在意。因为大家知道跟醉汉吵架只能惹来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这时人们一般选择忍耐或者走开。

如果那个厨师和朋友交谈使用的是日语,周围人能听懂他的会话内容,也许周围人只会认为这个人缺少教养,也许人们会认为他喝醉酒,大概很少有人去和他计较。如果他使用的是英语,结果也可能不同。

笔者曾经在电车上看到过很多次外国人用英语高声交谈,并不是紧要的事情,大部分内容是谈论朋友和饮食,有时是窗外的风景、东京迪斯尼,偶尔有一次在评论周围人穿的衣服。

大概周围人上学时都学过英语,即使听不懂也不觉得刺耳,也可能日本社会战后长期崇拜美国文化,会讲英语让周围人羡慕,于是,即使高声交谈,也没有人去制止,也没听说过为此吵架。



中文和英语一样,单词的发音元音较多,需要张大嘴巴,在喉咙里用力发音,而且像英语的轻重音那样,中文有四声,抑扬顿挫,说话自然要比日语声音大。这一点和日语的发音习惯不同,日语的发音虽然是子音和元音一起组成,但是很多元音无声化,这一点是语言构造不同。

而且,日本人一般人不熟悉汉语,听到陌生的语言便感觉刺耳。东京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可是,对于有人在电车里用外语交谈仍然不太习惯,如果声音比较大,更会引人侧目。

日本社会有人一直强调是单一民族的社会,这一点虽然不敢苟同,但是,日本人随大流,日本社会推崇整齐划一,因此和多元文化社会相比,对于不同的行为容忍度的确较低。

另外,据内阁府公布的调查统计数据(2013年10月)显示,对于中国没有好感的群体比例最高的是60岁以上和70岁以上这两个年龄段,分别高达52.7%和52.9%。不幸的是这次在中央线的电车里指责中国的厨师说话声音大的那位就是65岁,正是这个年龄段。

这个群体在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度过了青春时期,那时的日本国力蒸蒸日上,当时中国的人口相当于日本的十几倍,而GDP却不足日本的4分之1。日本是富裕的发达国家,而中国是贫穷的发展中国家。

在这种环境下,日本人的心态是居高临下看待中国,如果近几年没有去过中国,无法体会到中国的变化,再受到近年媒体蓄意抹黑中国的报道影响,这种高傲自大的心态会越来越强。

相反,那位38岁的中国厨师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出生成长,如果再加上抗日神剧的熏陶,这一代的中国人的心态是有自信,对日本更是不服气。



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和日本吵架的文化不同,本来如果觉得有人在电车里说话声音大,很吵很烦,可以选择忍耐或者走开。不懂规矩没有素质的人哪里都有,抗议也要分对象。

电车里的醉汉和高中生有时也没素质,但是一般人都选择走开,现在的高中生不会打架,下手不知轻重,搞不好还有性命之危,而且法律上规定未成年人可以不负法律责任,打死不偿命。

所以结果可以预料,指责对方等于自找麻烦。这一点不乏先例,从前就发生过在电车里训斥高中生,被对方打伤的事件,人们通过电视新闻早已接受了教训。



在东京的电车上,偶尔也能见到吵架的,但是大打出手的并不多,因为一旦动手,就会构成犯罪。被警方逮捕之后会遭到公司开除,失去工作就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人生会面临巨大困难。

因此,如果一方不满,指责对方,对方即使心里觉得自己没错一般也会马上道歉。道歉在日本是避免和对方发生矛盾的挡箭牌,并不是真正认错。如果不道歉,双方也是怒目相视,大声呵斥对方,有时见到双方鼻子都快碰到一起怒视对方,在旁边看着真担心会大打出手,但是最终都是各自收场。

有一次见到这种场面曾想:如果在中国北方,那样近距离地怒视对方,肯定有一方先动手,这就是文化不同。那个日本人按照日本吵架方式,认为对方说话声音大,以为可以表示不满,发泄一下了事,最多怒目相视而已。

另一方的中国人则觉得当众被人呵斥,丢了面子,恼羞成怒,要下车理论一番。在争吵当中推搡了对方,对方碰到了行驶的电车,从而酿成了悲剧。

现在,中国人在国外旅游或者工作的人越来越多,首先要尊重当地的文化,俗话说“入乡随俗”,要努力去理解当地的习惯,至少要学会用眼去看周围。

在此之前,国内的地铁和公共汽车公司也应当立规矩,向手机外放说“不”。手机是新兴事物,如何管理,在地铁里可不可以打电话?可不可以外放?需要有关部门认真思考,要以不影响他人为标准,放任只能助长国民远离国际标准,我行我素,到国外肯定产生矛盾。

日本不是移民国家,对于不同的文化包容性不强,出现矛盾,要冷静,更要克制,要学会说“对不起”,这是成本最低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动手打架,靠胳膊粗自己解决问题绝不可能一走了之,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懂得自己的行为要负社会责任。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