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医药对外交流史上,盛唐时期东渡日本的鉴真大师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鉴真大师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中医药学交流、中医药学在日本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中医药报》报导,鉴真大师,系广陵阳县人氏(今江苏扬州市)。本姓淳于,唐睿宗垂拱四年(688年)出生,14岁那年到大云寺拜于智满禅师门下,后从道岸律师受了“菩萨戒”加修佛学,22岁时受具足戒,后住扬州大明寺,专宏戒律。其时鉴真在暮鼓晨钟之余又潜心传统中医药学研究,博览典籍,且学以致用。加之时逢扬州名医辈出,药市鼎盛,其地道中药材类别品种齐全,又值《唐本草》药典颁行,为其熟谙传统医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鉴真大师深入地学习了中药材的性能疗效、应用范围、炮制方法、药理剂量及服药禁忌等知识,同时对医药典籍《诸病源候论》《深师方》《唐本草》进一步探究,最终成为一名既精通佛理又兼具高明医道的高僧。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来到中国,在长安的十年学习期间,他们一直物色合适的名僧赴日讲佛授戒。鉴真大师见他们“辞旨恳至”,不顾自己已是54岁的高龄,毅然决定东渡日本弘扬佛法。虽然经历五次东渡失败,但他仍“白头不变,远涉沧波”,以百折不挠的毅力发誓“不到奈良心不死”。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鉴真大师第6次登上了遣唐使船,最终战胜了狂风恶浪,于次年初到达了日本奈良东大寺,建筑戒坛,传授戒法,为日本佛教徒登坛受戒,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者。鉴真东渡日本后,将中国中医药在东瀛广为传播。日本奈良东大寺的“丰心丹”“奇效丸”就是弘景法师传予鉴真后再经鉴真传至日本的。日本的皇汉医学,也融入了中医药传统理论。中药在日本被称为“汉方药”,因其质量好、疗效佳、品种优、副作用少而深受青睐,故在日本民间有“西药治表,中药治本”的说法。
由于鉴真在传授中华传统中医药方面做出不朽贡献,日本医界曾把鉴真尊为始祖。江户时期以前,日本风行在药袋和包药纸上印有鉴真的画像,以示良药。现今陈列在江苏扬州市北郊蜀岗之平山堂内“鉴真纪念馆”印有鉴真大师画像的包药纸和印有鉴真奇效丸处方的药袋就是由日本森本长老惠赠的。
除中医药外,鉴真大师还将佛教戒律、建筑、雕塑、书法、文学等盛唐文化传到日本,被日本人民尊为“文化的恩人”。
东渡日本前,鉴真大师的医药知识和医疗技能就已闻名遐迩。据说,他在医药方面有两大特长,一是药物辨别和炮制;二是搜集验方。
据《续日本纪·天平宝字七年五月戊申》记载,日本光明皇太后生病,曾诚邀初到日本的鉴真大师予以诊治,据说治疗效果很好,为了感谢鉴真大师,日本皇室更是赐予鉴真大师位于备前国的一百町水田。
756年,日本圣武天皇患病,共有126名精于医术的和尚给他看病,鉴真大师等人的诊治效果最好,为此受到朝廷的褒奖。此外,鉴真大师还曾为日本万千平民治过病,至今还有许多鉴真带去的验方在日本民间流传,民众称其为医药始祖。鉴真大师还着了一部《鉴上人秘方》,其中一些验方流传至今。
隋唐年间,虽然中国医药知识及医药典籍相继传入日本,但日本人对于鉴别药物品种的真伪、规格、好坏尚缺乏经验,日本医师在施药时,常常把药名和药物搞错。鉴真大师抵日后,尽管双目失明,但凭手摸、鼻嗅、舌尝、耳闻、牙嚼等方法对日本流行的草药进行了重新辨别,矫正了过去不少错误;同时对于药物的收藏、炮制、使用、配伍等知识,也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日本人。鉴真亲自带到日本的“奇效丸”“万病药”“丰心丹”等几乎成为日本民间的常备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