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华ODA是助人助己
时间:1577206470000

今年12月,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迎来40周年。尽管日本对华ODA在2018年10月已宣布中止,但它对两国关系产生的积极意义还在延续。

日本对华开发援助,主要包括资金援助和技术援助,资金援助又分为有偿贷款和无偿援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不但缺少资本,还缺少技术、人才。中国也曾扫榻以待希望更多外资赴华,也曾寻求从国际金融机构获得更多贷款。不过,西方企业对华投资数额小、步伐慢,世界银行等机构对华贷款程序繁琐,还经常附加苛刻政治条件。相较之下,日本贷款额度大、期限长、利率低,对彼时的中国而言“很解渴”。

伴随对华ODA的步伐,中国能源、资源等基础产业,以及交通、通讯、农林、城建等建设都迎来了快速发展。比如北京地铁一号线、首都机场二号航站楼、上海浦东机场、武汉长江第二大桥等项目,就得益于日元贷款。还有个别项目,比如北京中日友谊医院,则是日本无偿援建的。

技术援助是指日本向中国人员传授技术和知识,分为接收进修生、派遣专家、专项方式技术合作、开发调查等方式。比如,日本通过派遣海外协力队、“花甲专家”制度等方式,向中国派遣了大批技术专家,遍布中国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为中国各行各业传授了理论知识和技术经验。几十年间,日本接收了数万研修人员来日学习,同时日本向中国派遣了数万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对华的ODA逐渐转向消灭贫困、农业开发、环境保护等。进入21世纪,日本则将减灾防灾、应对传染病、食品安全等列为技术援助的重要对象。

当然,ODA不是单方面的经济活动,它还是一种利己性的经济活动。从国际环境上看,战后的日本,急迫改善国际形象,期待通过ODA重塑形象,进入重返大国行列。加之20世纪80年代,华盛顿挑起了美日贸易摩擦,日本意识到一味追随美国的弊端,以及扩大外交回旋余地的必要性。因历史积怨、领土争端等原因,东京与莫斯科关系推进困难。对华援助外交有助于改善日本外部国际环境,为日本发展谋求更多空间。

此外,日本国内资源贫乏,能源100%需要进口。上世纪70年代发生两起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受到巨大冲击,也让东京更加重视能源进口多元化。当时,中国能源消耗量比较低,日本希望改善两国关系进而从中国获得所需能源。日本在华很多基建项目,也都直接或间接地确保了其能源安全,如秦皇岛码头,就是为了方便向日本运输煤炭;日本对华转移的节能技术,帮助中国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也缓和了国际能源市场竞争,确保了日本能源供给的可持续性。

ODA对日本的益处还在于,日企加速进驻中国市场,对华出口贸易额迅速上升。中国市场不仅救活了不少濒临破产的日企,也让很多日企获得了真金白银的经济收益。曾经,中国家庭中最常见的外国商品是日本制造,比如电子产品、家电产品、汽车等。与此同时,日本文化产品也加速进入中国,比如日剧《阿信》曾在中国轰动一时,提升了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好感度。

虽然ODA已画上句号,但这种援助密切了两国交往,强化了经济合作,夯实了两国关系,有助于日中看待对方时能抱以客观理性眼光,也有助于两国在更多领域达成共识。安倍政府多次表态愿与中国就“一带一路”建设展开合作,2018年5月两国签署了《中日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10月举行了首届中日第三方市场合作论坛……这些合作表明双方可以继续发挥各自优势、强强联手,在帮助其他国家解决发展难题的同时实现共同发展。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