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日中两国关系逐渐走向正规,而且发展越来越好,我相信两国关系会越来越好。”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12月7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新时代中日关系现状与未来”演讲时表示,日中关系将进入新时代。[详细]
福田康夫记得,日中合作的最初阶段,更多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当时的主要资源是煤炭,必须要通过铁路运输,于是日本帮助中国修建了铁路、港口和地铁,如京秦(北京-秦皇岛)铁路、大秦(大同-秦皇岛)铁路等,修建了武汉、北京、乌鲁木齐、上海、西安等多个机场,并建设了约20座水力及火力发电站。[详细]
2007至2008年担任首相的福田康夫在卸任后,依然致力于日中民间外交,常以“前首相”身份往来两国之间,并于2010年至2018年担任博鳌亚洲论坛理事长。他说,“我每年都会见到很多中国朋友,每年都会来到中国,在日本也有很多中国朋友来访,通过与他们的交谈了解到中国的最新情况。”[详细]
12月11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主办的“回顾中日经济技术合作40周年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多位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的亲历者在现场讲述了他们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详细]
今年12月,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迎来40周年。尽管日本对华ODA在2018年10月已宣布中止,但它对两国关系产生的积极意义还在延续。
日本对华开发援助,主要包括资金援助和技术援助,资金援助又分为有偿贷款和无偿援助。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不但缺少资本,还缺少技术、人才。中国也曾扫榻以待希望更多外资赴华,也曾寻求从国际金融机构获得更多贷款。不过,西方企业对华投资数额小、步伐慢,世界银行等机构对华贷款程序繁琐,还经常附加苛刻政治条件。相较之下,日本贷款额度大、期限长、利率低,对彼时的中国而言“很解渴”。[详细]
近日,在北京,日中技术合作项目在中国的拓荒者、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中国事务所首任所长八岛继男向记者讲述了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的往事及未来愿景。
八岛继男1934年生于中国沈阳,1945年随父亲回到日本,后就读于东京大学中文系,1982年至1987年担任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中国事务所的首任所长,此后一直从事中日环保交流工作。现任日本国际善邻协会理事、中日友好环保中心顾问等社会职务。 [详细]
“今年是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40周年,回顾过去,日本通过资金合作、技术合作等形式,向中国提供援助,支持中国现代化建设。其中,志愿者项目也是重要一环。[详细]
中日友好医院(以下简称中日医院)是日本对华政府开发援助(ODA)的标志性项目之一,由日本政府援助、中日两国合作建设,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首批接受外国无偿援助项目之一,是当时中国具有国际色彩、设施最先进的现代化医院。
医院1984年10月23日开院,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分别题写院名。[详细]
“中国需要学习日本的技术和经验,日本也需要学习中国的市场规律和规则。日中在养老领域的合作空间在于:中国有非常大的市场,目前最大的问题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的结构性短缺。”3年前,张勖因为一个项目经历而接触到养老产业,发现中国养老行业服务水平较低、服务产品多样性不足,继而开始关注养老产业。[详细]